从实际战况也能看出叛军的疲态,拿下长安后,他们多次攻打离长安不远的扶风郡,结果被陈仓县令薛景仙带兵打退了。
还有睢阳之战,张巡带着不到一万人,从757年1月坚守到10月,打了四百多场仗,杀伤叛军十几万。
虽说最后城破了,但这么长时间的牵制,让叛军根本腾不出手扩大战果。连周边的小地方都啃不动,哪有精力去追唐玄宗?
还有一点,安禄山身体出了大问题。他本来就胖,起兵后视力越来越差,后来直接失明了,还一身病痛。757年正月,病重的他被儿子安庆绪杀了,内部一下子乱了套。
这边史思明在太原被李光弼打败,那边郭子仪正筹划进攻河东。叛军既要应付内部权力斗争,又要面对唐军在多地的反攻,已经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。
这时候别说追击了,能保住现有的地盘都不错了,必须把主力留在关中巩固防线,哪敢分兵去四川?
而且在安禄山进长安之前,太子李亨已经在灵武称帝,也就是唐肃宗,还尊唐玄宗为太上皇。就算叛军追上李隆基,杀了他又能怎样?新皇帝已经上位,而且唐肃宗手里握着战斗力极强的朔方军,郭子仪、李光弼这些名将都听他调遣。
叛军本来就兵力不足,现在对手变成了更有号召力的唐肃宗,与其追着一个过气的太上皇,不如集中精力对付眼前的新朝廷。
更何况朔方军驻扎在西北,要是叛军贸然追击,后方很可能被唐军端了老巢,这种风险他们冒不起。
还有个容易被忽略的点,叛军的本质决定了他们的战略选择。安禄山的部队主要是范阳、平卢等地的边军,核心诉求是抢地盘、争权力,并没有彻底推翻唐朝的长远规划。
打下长安后,叛军将领忙着抢钱抢粮,内部争权夺利,根本没形成统一的追击决策。而且长安作为都城,光是维持占领就需要大量兵力,他们既要防着西边的唐军反攻,又要盯着东边的睢阳、太原方向,兵力分配已经到了极限,实在没有多余的机动力量去执行远程追击任务。
这些因素凑在一起,让叛军只能困守长安,眼睁睁看着唐军积蓄力量反扑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