曾是客家人最終堡壘!「澗仔壢」如何變成繽紛多元的中壢城?

曾是客家人最終堡壘!「澗仔壢」如何變成繽紛多元的中壢城?

大眾普遍對於中壢的印象,不外乎傳統的客家特色,以及東南亞籍移工聚居就業而形成的異國風情。此外中壢雖在行政區劃上隸屬桃園市,亦是南桃園的重鎮,但在地方認同上卻與桃園有著若即若離的關係,甚至有互別苗頭的況味。若要更進一步了解中壢這個全台灣人口數排行第三的行政區,就得先從歷史找尋脈絡。 「澗仔壢」的前世今生 中壢開始有漢人拓墾,可追溯到十八世紀初期,其時為清康熙末年。直到十八世紀後半出現大陸移民潮,中壢才跟北台灣的其他地方一樣,出現穩定並初具規模的漢人聚落。中壢最初的名稱為「澗仔壢」,「澗」指的是河流沖刷形成的谷地,而「壢」在客家語也同樣是谷地之意。

延伸閱讀 北部限定信仰「顯應祖師」與消逝的泰山溝仔墘老街有何淵源?

雖然在台灣帶有「壢」字的地名,其人口組成多以客家族群為主,然而對比中國大陸的客家原鄉,以「壢」為名的地方卻相當稀少,同樣的谷地地形反而多以「坑」為主。此外澗仔壢在過去是凱達格蘭族「澗仔力」社的所在地,因此「壢」究竟是大陸移民引入台灣,或者是融合原住民語所產生的新字,目前尚無定論。

隨著北台灣開發漸趨完善,淡水廳治竹塹城(今新竹市)與北部新莊、艋舺(今萬華)之間交流愈加密切,澗仔壢與桃園同樣因處於兩地來往之間的中繼站而得利,取其地理位置之意,改名為現今的中壢。

圖/中壢漢人街庄的拓墾與建設,始於境內老街溪的東岸。普通人攝影。

客家人胼手胝足開創的新街

更多政策解析、城市發展,請訂閱《城市學》不定期專題企劃! 確認送出

曾擔任過「按察使分巡台灣兵備道」,亦即當時台灣最高軍事及行政長官的姚瑩,其於清道光十二年(公元1832年)所著述的《台北道里記》,記載中壢「街民稠密」,意味著北台灣的人口已達飽和,資源也開始出現分配不足的問題。

從十八世紀末至整個十九世紀,漳泉與閩粵族群之間的紛爭在全台灣由北至南接連不斷,進入「三年一小反,五年一大亂」的動盪時期,而中壢也在此起彼落的衝突當中,出現了關鍵性的變化。

延伸閱讀 曾是台灣茶業人才養成中心!林口舊街能靠青年移居潮再興?

台灣北部樹林、新莊、水返腳(今汐止)等地械鬥失利的客家族群,均先後來到中壢避難,這也挑起了中壢閩籍族群的敏感神經。到了清道光六年(公元1826年),中壢爆發了一場閩粵械鬥,客家族群又被迫退到東北方向的石頭溪畔,築起土壘以自保,從此中壢便多了一個以客家族群為主的聚落。

相关推荐

手机拨号自动挂断是什么原因
365体育手机版中国官方网站

手机拨号自动挂断是什么原因

07-08 👁️ 3233
和平精英军需多久换一次
365bet电脑版

和平精英军需多久换一次

08-14 👁️ 588
Android SDK 下载安装及配置[通俗易懂]
365bet电脑版

Android SDK 下载安装及配置[通俗易懂]

07-03 👁️ 4713