图片: 黄仔 | 撰稿: 葡萄 | 责编: 葡萄
原创文章,未经许可,请勿转载
各位好(丧气版)~葡萄又来了……
也不知怎么的,葡萄现在是每天都提不起精神,干什么都没动力,有点时间就想在床上躺着,每天除了累就是累,除了困还是困……
直到我刷到了网上「高精力人的一天Vlog」,才「确诊」了自己原来是「低精力人群」「低能量人群」。
看着「高精力人群」一天当8天过,健身、工作、学习、打扮自己、收拾家务,做什么事情都活力满满……
▲图片来源:网络
再看看同事发来的偷拍我上班的照片,天都塌了,我才二十来岁啊,怎么成这样了?!整个人看着就四个字:活人微死。
▲图片来源:网络
什么是「低精力人群」?
「低精力人群」通常指的是一类天生或长期精力水平(包括体能和精神能量)显著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人。
这种情况不是偶尔的疲惫,也不是懒,而是一种持续性的生理和心理状态。
常见的表现可能包括:
每天睡够8~10小时仍感到疲惫;
工作或学习半天就感觉身体被「掏空」;
社交活动(即使是愉快的)后需要长时间独处恢复;
难以同时处理多项任务,容易分心或感到混乱;
对噪音、强光、人群等环境刺激比较敏感;
在压力下更容易崩溃或需要更长时间恢复;
即使没有剧烈运动,也经常感到身体沉重或乏力;
为了完成更重要事情,需要在其他事情上保存精力……
▲图片来源:网络
大家还有什么补充,欢迎发表到评论区哦~
那低精力的原因是什么呢?
低精力的原因
社会原因
信息过载
在这个时代,我们每天都生活在各种密集的信息圈里,社交媒体软件、短视频平台充斥着大量混杂的信息,我们被各种推送、算法和碎片信息所包围,它们就像无形的绳索,把我们每个人困在各自的信息茧房里。
大量信息经过精心设计(比如标题党、情绪化内容),利用我们的认知偏误(如确认偏误、可得性启发)吸引点击和停留,不知不觉中就已经消耗了我们的时间和情绪。
工作压力
「下了班只想赶紧躺着睡觉,谁还有精力出去玩啊?」
「我正常点下班,都是痴心妄想!」
「不想干了,累死了。」
「下班?我哪有下班?」
……
上面这些话是不是很眼熟,这都是当代打工人的上班实录。
葡萄朋友们的真实聊天记录
▲图片来源:自截
有数据显示,2024年6月中国人的平均每周工作时间为48.6小时,高于《劳动法》所规定的「周工作时长不应超过44小时」。以至于很多人每天上班必须来一杯咖啡吊着精神,不然真的很难在面对繁重工作压力的同时保持清醒。(咖啡党评论区集合了!)
生活习惯
睡眠
睡眠状况与低精力状态之间存在相关性,高质量的睡眠是维持身体修复、能量恢复与神经内分泌平衡的核心,而睡眠障碍则会直接引发疲劳、注意力涣散和情绪波动。
《2025年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》显示,我国18岁及以上人群平均睡眠时长6.85小时,其中1/4人群睡眠不足6小时,低于健康标准(7~9小时),且睡眠质量评分低。
▲图片来源:参考文献[1]
饮食
精力与你每天吃什么、怎么吃也有关系哦~
一项对于医学生展开的研究表明,不吃早餐和不规律饮食行为与疲劳程度呈正相关。正确的饮食习惯可能有助于降低和/或提高疲劳恢复率。
另外,吃太多的碳水化合物也会导致「犯困」,也就是咱们俗称的「晕碳」。
比如,高GI碳水(如白米饭、面条)会快速分解为葡萄糖,导致血糖骤升。
随后胰岛素大量分泌,引发血糖骤降,形成「反应性低血糖」,表现为头晕、乏力、注意力涣散。
胰岛素飙升会促使色氨酸进入大脑,转化为血清素和褪黑素——前者让人放松,后者直接诱发睡意。
同时,消化高碳水食物需大量血液流向胃肠,导致脑部供血相对不足;同时副交感神经启动「休息模式」,进一步降低血压和心率,加剧困倦。
生理因素
疾病与慢性炎症
一些疾病或慢性炎症会体现为精力低下、疲劳等。比如甲状腺功能减退、贫血、慢性疲劳综合征、糖尿病……
遗传
没错!遗传也是有可能的哦~
2017年发表在《Nature》子刊《Molecular Psychiatry》上名为《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self-reported tiredness》的研究就揭示了疲劳与遗传之间的关系。
研究人员共调查了108976个参与者,并让他们回答「在过去两周里,你多久感到疲劳或精力不足一次?」 这个问题。
其中有51416人回答 「完全没有」,44208人回答 「几天」,6404人回答 「超过一半的时间」,6948人回答 「几乎每天」。
在经过了全基因组关联分析、遗传力分析等多维度的研究后,研究人员得出了结论:疲劳表现出的遗传率为8.4%。相当于,一个人感到容易疲劳、低精力,有8.4%的可能来自基因遗传。
除了生活习惯、生理因素、社会因素之外,心理因素也是不可忽视的。
心理因素
倦怠
心理学上有一个名词:Burnout,翻译为倦怠/职业倦怠。
倦怠是一种由长期或反复的压力引起的情感、精神和身体上的疲惫状态。它最常见的原因是工作问题,但也可能被其他原因影响,例如育儿、照顾他人或恋爱关系。
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维度的症状:
1、倦怠的身体征兆和症状
经常感到疲惫和精疲力竭;
免疫力下降,经常生病;
频繁的头痛或肌肉疼痛;
食欲或睡眠习惯的变化。
2、倦怠的情绪征兆和症状
有失败感和经常自我怀疑;
感到无助、挫败和孤独;
失去动力。变得越来越消极;
个人的满意度和成就感降低。
3、倦怠的行为迹象和症状
逃避责任;
做事拖延;
选择用酒精等来应对这种状态;
将挫折感发泄在他人身上;
逃避工作。
中国青年报的调查显示,有高达93.8%的受访职场人士对工作有倦怠感,其中44.1%的受访者觉得比较严重,7.1%的受访者感到非常严重。
如果你正(或怀疑自己)处在倦怠之中,不要忽视这种感觉,尽量改变那些让你感到压力的事情,并照顾好自己的健康,寻找积极的人际关系来缓解。
抑郁/焦虑
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存在,也会使得一个人积极性下降、身心疲劳。
如何自我调节?
如果,你也是「低精力人群」,并且想改变这种模式的话,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:
保持良好的睡眠
睡觉是身体的节律,建立起固定的节奏和仪式感,让身体感受到现在该睡觉了,是非常重要的。
首先,规律作息,按时睡觉,按时起床;其次,可以在睡前进行一些固定环节,比如洗澡、看书、喝一杯热牛奶等,给身体建立「做完这些就该睡了」的记忆。
不要在床上工作和学习,建立床和睡觉之间的关系,让身体一靠近床就感觉该睡觉了。
最最最重要的,不要在睡前躺在床上玩手机!!!手机发出的蓝光和浏览内容都会让大脑兴奋,从而失去睡意。
规律饮食
保持规律的饮食习惯,不要暴饮暴食,也不要饥一顿饱一顿,稳定了血糖,就相当于稳定了情绪和精力。
基础运动
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,能让人从精神疲劳中恢复。不过,也不要给自己太大压力,可以从低强度运动开始!多站起来伸伸懒腰、多走动,哪怕多喝水多上厕所,散散步也是可以的。
适当放空
别让所有时间都「有用」,哪怕就是发呆、走神、做些让自己快乐的事!比如上班时间带薪拉屎,让自己摸会鱼,恢复恢复能量。
拆解任务、缓解压力
面对繁重的工作任务时,可以把大任务拆解成一个个简单的小任务,不仅缓解了压力,还能从完成每个小任务中获得成就感。
你们还有什么好的方法,可以分享到评论区哦!
不过!需要明确的是,你也完全可以允许自己就是一个「低精力」「低电量」的人,没有人说低精力是错的,它只不过是一种特点、表现。
人和人本来就有差异,就像手机型号不同,电池容量从出厂的那一刻起就不一样了。
所以,允许自己该躺平就躺平、不想回的消息就不回、拒绝那些掏空你精力的破事!不用逼自己跟上「高精力」「高能量」的节奏。
人生嘛,就是小马过河,ta有ta的过法,你有你的过法,我有我的过法。
参考文献
[1] 中国睡眠研究会.【白皮书】2025中国睡眠健康研究白皮书[EB/OL].(2025-03-20)[2025-08-18].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59JSU3rvRt1rsUx2iHgOdg
[2] Tanaka M, Mizuno K, Fukuda S, et al. Relationships between dietary habits and the prevalence of fatigue in medical students[J]. Nutrition, 2008, 24(10): 985-989.
[3] Deary V, Hagenaars S P, Harris S E, et al. Genetic contributions to self-reported tiredness[J]. Molecular psychiatry, 2018, 23(3): 609-620.
[4] PsychologyToday.Burnout[EB/OL].[2025-08-18].https://www.psychologytoday.com/us/basics/burnout
[5] 科普中国.疲惫、心累,长期感受不到快乐……你可能陷入这种危险状态了![EB/OL].(2025-08-10)[2025-08-18].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5Oz1DfaJc7MPrOHG6DtANQ
[6] 南风窗.低能量,我的身体就像只剩半格电的手机[EB/OL].(2024-12-10)[2025-08-18].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I3C6E0ROVN3bUZ6-4sxMlg
[7] 果壳.你是“低精力”还是懒?关键看这6个字[EB/OL].(2025-05-26)[2025-08-18].https://mp.weixin.qq.com/s/gHAP306Gpcp3YM3akyCToA
原标题:《为啥有些人,没做啥就已经又累又困了?》
阅读原文